清代名将罗思举的传奇经历
——罗思举述评之一
老枫 著
导 语
罗思举(农历1763·5·8~1840春),号天鹏,字子江,出生于四川达州市宣汉县老君乡白花坪,为清朝中期著名军事人物。
罗思举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多次历经险劫而不亡,年少因极贫而为豪侠义盗,但心存善良、忠孝立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除暴泄恨。
后从军参加朝廷军队镇压川、鄂、陕等地白莲教武装动乱,一举成名。奇计百出,善用火攻,善打恶仗,善攻最难攻克的据点,多次挽救清政府军于危难之时。是天才的实战军事家。罗思举从士兵一步一步到将军,曾任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提督(从一品,相当于今战区司令员)之职,赐双眼花翎,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即子孙世袭,正三品,次于男爵);死后赐太子太保(正一品),谥壮勇,并为其建立专祠供世人观瞻。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备受隆恩,多次入觐皇帝。
罗思举每到一地任职,刚正廉明,慈善为怀,打击黑恶势力,爱护百姓,特别重视办慈善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并带头捐资建设。
清代学界巨人启蒙思想家、历史家、文学家魏源在《圣武记》里特为罗思举和桂涵(亦是宣汉人)作了长达5000多字的传记,对罗思举倍加赞赏,说其打仗是“罗必胜”,“思举,忠孝人也,”“豪思举也!”
令人称奇的是,罗思举并非出身士林,但对中医药有浓厚兴趣,且有重要贡献。尤其在晚年亲笔撰写记述自己一生经历的《罗壮勇公年谱》,给后人留下熠熠生辉、激动人心的文字。《年谱》现存的“藏珍本”全书分为上、下卷,语言为古代白话文,10余万字。《年谱》详细记载了作者青年时期的奇特经历和从军后的非凡军事生涯,充分反映了罗思举是一个智谋天才和军事天才。全书文风朴实,使用当时地方语言,记述真实,不避嫌,不遮丑,故事性、可读性极强,鲜为可贵。《年谱》既栩栩如生反映了罗思举本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又是清王朝一段历史的侧影,还是研究当时川东地方语言的范本。古往今来的名将写自传是罕见的,因此该《年谱》是传记文学中的奇葩和瑰宝。
大学者胡适称赞《年谱》“是中国最近一二百年来最有趣味的传记。……在我们中国传记中,却是两部了不得”的传记(另一部为清代乾、嘉时期汪辉祖的《病榻梦痕录》)。
罗思举天才的军事基于天才的智慧,其经典故事“驱猴”等被选入多种典籍,并进入当代教材和大学考试试题。影响深远。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地方文化卓有成就的学者孙和平教授认为:“罗思举是川东历史上第一奇人。”同曾国藩一样,罗思举受到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的影响,没有得到宣传,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清代的著名人物罗思举。
传奇经历
罗思举出生于1763年农历5月初8日,居四川绥定府东乡县老君场白花坪(今达州市宣汉县老君乡),后迁到普光居住、生活。远祖居江西,明代洪武二年由湖北麻城迁徙入川。传说迁徙前,罗姓祖先将一金盘击碎,分成四块,分给各支,相约以此为凭,以便后人认祖归宗,谱学称“金盘罗姓”。其中一支罗孟宗,是为入川始祖,迁至川东之太平(今万源,下同)定居下来,至金盘罗姓二世举家迁到东乡县普光罗家坝。
祖上善经济,蓄有家资。其祖父和父亲都习过儒学,平素好善济贫,见不平事即出钱代人伸冤,并不图别人回报;其母符氏,亦乐于助人。因而家业日渐萧条。
罗思举8岁入本地李正谟先生举办的私塾学习,记性出奇的好,念一遍即背得,但认字出奇的差,先生教过的字,连“人”也不认识。且十分顽皮,“是个怪魔”,不守学规。还想出一般儿童想不到的主意戏弄老师。李生生骂罗思举曰:“尔小小年纪,作孽出人意外,后来成人如学好,定显亲扬名;如不学好,必至披枷带锁。”但罗思举听不进先生的话,依然违背戒条,继续与老师作对。因怕遭老师毒打,便弃学不读了。
10岁前,先后三次在河里(其中两次被冲走很远)险些被淹死。其父教训罗思举说:“尔遭三次水灾,倶获神佑,正须自爱。为人在世务,见人之事如己之事。学古人忠孝节义,切不可贪戾诡诈。”这次教育对罗思举触动很大,由此萌发了担当意念和慈善之心。
13岁时,其母溘然逝世,兄弟相继死亡4人,给罗思举带来很大创伤。
16岁时,天降特大旱灾,当时民谣云:“戊戌年前起,烂田干透底。甑篦问筲箕,何曾见颗米。”罗思举与父亲商量决定,到太平(现万源市,下同)避灾荒。靠打柴度日。
17岁时,罗思举思量打柴不是长久之计,又不识字,想有所作为,出人头地很难,不如去学武术,有一技之长,或许能够成名。于是到陕西终南山拜师学艺。罗思举极有天赋,刀枪拳棒,样样学而会,练而精。两年后,即辞师(道人)下山。行至太平,遇到一伙社会青年,意气相投,结为仁义兄弟。欲行侠义之志。
罗思举回到家乡,其三叔父罗文秀知道罗思举结交江湖朋友,或作不轨事,怕犯大案牵连自己,将其捆绑活埋。或许掩土松薄,夜里拱出逃脱。为了生存,无奈窃银80两。这时罗思举21岁。
其三叔父见罗思举未死,还偷了人家银子,诬陷凡县里所有盗案都是罗思举所为。差役将其父兄抓到县衙。罗思举听闻此事,主动星夜赶到宣汉县衙门,于是县令释放了其父兄。罗思举在狱中受尽苦难,奄奄乎绝命。狱官验明已经死亡,雇人将其掩埋,上压石板,然半夜却苏醒过来,缓缓掀开石板,起身逃命。
之后,罗思举又连续两次蹲大牢,然均系诬陷。但罗思举为了亲人和他人,都挺身赴案。其间,叔父罗文秀将罗思举沉于磨滩河,因会水得免于难。
特别是最后一次大劫,罗思举赴案并非是为了亲人,而是为了太平县因一客商被盗银5000两,特大案件,拘捕了200多人,其中有人揭发说是罗思举所窃,于是差役施计抓住罗思举,途中罗思举挣脱镣铐,本可逃脱,但想到牵连到这么多人,便自己抄捷径小路去到县衙。被百般拷打,因实在未偷窃,所以罗思举没有屈招。时间过了一年多,来了个新狱管心肠狠毒,索要钱财,罗思举无钱,便动大刑。一些监犯说:“罗思举是仗义之人,不要毒害,要钱我等替出就是。”狱管说:“我端要收拾狠人!”罗思举气愤地说:“你不收拾我,我还在禁内,如要害我,我即逃走!”狱管说:“看你如何逃法?”监墙有三丈多高,周围有刺棘围着。罗思举大喊一声:“你看老子走!用力一纵,便上了监墙,由更房跳下而走。”兵役五百人追赶,但哪有罗思举的对手,顺利逃脱。这时候罗思举已27岁。
从太平监狱逃出到30岁这几年,罗思举与结拜兄弟一伙,闯荡江湖,助弱济贫,行侠仗义,杀死了多个社会黑恶势力头子。特别是洞庭湖有一手段特别残忍之人叫陈百郎,来往客商搭他的船,行至湖中,于夜深时,乘客睡熟,用滚开水将客商在睡梦中泼击烫死,将尸体弃入水中,劫尽全部货物、银钱。罗思举带领一伙兄弟除掉了陈百郎这个恶人。
1796年,即嘉庆元年,是罗思举人生经历重大转折的一年。“时势造英雄”这句名言也体现在罗思举身上。是年,川、陕、鄂三省交界地发生了白莲教起义。而其家乡宣汉县正是起义爆发点之一。命运驱使罗思举回到故乡,加入清政府组织的乡勇阵营,打击白莲教。
罗思举为何加入清政府阵营与白莲教作对,而不加入白莲教造清政府的反?有研究者认为罗思举与王三槐是同乡,居住生活的地方相离不远,还是表亲关系。但两个人从小性格不合,而王三槐聚众起义,罗思举便与王三槐作对。这个说法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笔者以为,罗思举站在白莲教的对立面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第一、家教与家风决定了罗思举的价值观。少年时代,其父教育罗思举云:你要知道自爱,要为他人作想,见到人家的事就像自己的事,要学习古人的忠、孝、节、义;要正直诚实,万万不可贪戾、耍阴谋手段整人害人。对于父亲的教诲,罗思举刻骨铭心,晚年将这段话记入了自己的“年谱”。这段话尽管只有数十字,但字字如金,乃安身立命之教。特别是“忠、孝、节、义”四字,每个字都是立人的根本,都可以作一篇很长的文章。如果加入白莲教阵营,即是对皇上的不忠,是对国家的叛逆,是祸害国家的贼匪;“忠”是正统、正道,白莲教是“旁门左道”,成不了气候。因此,即使罗思举痛恨戾官酷吏,还累累受到官役的诬陷、拷打,但罗思举仍然没有站到政府的对立面。这是正统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奇迹,期间隐蕴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左右力。
罗思举祖上形成的家风亦非一般村野农夫小我意识,而是关注社会,关怀他人,乐善好施,甚至出钱为别人伸冤,并不图回报。这种优良的家风无疑对罗思举有较大的影响。罗思举一生做了太多太多的善事,可以认为是对这种优良家风的继承弘扬。
第二、终南山道长的教诲对罗思举的影响。罗思举两次上终南山。第一次上终南山是为了学得一身本领,时间长达两年。在学习武艺过程中,还要聆听师傅为人处事的道理。第二次上终南山,时间长达一年。闯荡多年社会后,二进“学院”深造,当如虎添翼,体会良多。练功之余,看道士一个个整日打坐诵经,吃松子度日,倒也清闲,“自思生平无险不经,无危不蹈,幸逢此福地,即可以修真入道。”罗思举真想在终南山修道一辈子。忽然一天被道长叫去,先追述罗思举两次上山的经历,然后对罗思举说:你天赋异常,非比凡人,应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武艺,报效国家。这是神圣的使命,必须去完成(大意)!可以肯定,这是罗思举加入到清政府军队,站在白莲教对立面的直接动因。我们可以揣测,道长还给罗思举和众弟子们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得出白莲教必败的结论,以坚定罗思举站在政府立场的决心。所以罗思举“只得扣辞道长下山”,投入和白莲教战斗的队伍了。
第三、罗思举自我文化觉醒后升华的蓬勃进取建功立名精神。罗思举出生、居住在宣汉县,后来因特大旱灾搬迁到祖上落业地太平靠打柴度日。17岁那年,一天突然想到,自己没有文化,家里很穷,想出人头地很难。不如去学武艺,或许可以得到功名。
情为国家,功显社会,这种意识在罗思举心中根深蒂固,相随一生。在后来的战场上,胜仗之后,众人往往抢拿财物,但罗思举不看重财物,说:“只希望建功成名”。这种思想并非一次袒露,而是多次表示。
罗思举第一次上终南山,是功名意念萌发于胸中的驱动。志气决定着志向。志向是一个一个理想目标的实现。总的理想是为国为民,光宗耀祖,而迫切需要首先实现的志向就自己要有实现远大理想的本领。罗思举根据自己的特点分析,学文化不行,那就去学武功吧。罗思举出人头地志气的产生是一种文化觉醒。人类来源于大自然,其生存离不开竞争法则。文化觉醒,修养人格,学习知识、技术是参与社会竞争的最基本条件。无文化觉醒的竞争是一种自然竞争。自在无为,随波逐流,完全靠“天”赋予的质量生存着。一个人,一旦文化觉醒,升华为志气,将会获得无限生机与活力。充盈自然生命精神与激情迸发的人文意识融合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其主动性、创造性、行动轨迹,都会在时空里撞出浪花甚至兴起波澜。有了志气、志向,时代提供了活动大舞台,罗思举的理想一步一步地实现。
罗思举报名成为乡勇时,王三槐领导的义军驻扎在宣汉县丰(峰)城,有数万人马。罗思举可谓虎胆奇豪,夜里独闯丰城,纵火焚烧。义军不知虚实,数万人马自相惊扰,大败溃逃。罗思举一举成名,被清政府大臣英善赏给行营七品顶戴,此后罗思举被人们称为“罗老爷”。
白莲教义军攻破的第一座县城是宣汉县城。之前罗思举向守城都统佛住建议加强城防:“贼匪猖狂,城墙缺毁太多,急速加砌垛口,城上多堆滚木、擂石,城外壕沟要挖宽深,多扎鹿角栅,方可抵敌,保无虞。”佛住不听,罗思举知必败,离开县城赴方山坪镇守。结果县城果然被白莲教攻破,都统、知县皆遇难。
金鹅寺战役清政府军取得胜利,而决定胜负靠罗思举的谋划与指挥。义军惨败,死伤三万九千零六十之多人。义军首领王三槐、徐天德、冷天禄等少量人马逃脱。
接着,罗思举带3000乡勇在宣汉观音山、新宁(现开江县)峨城山大败义军。在云阳县陈家坪,罗思举巧扮义军,让义军认为是自己人,将义军俘获四万多人,极其精彩。
罗思举在《年谱》里这样写道:
余即在外巡哨,拿获张逆细作,讯,称大师傅王三槐将到陈家山,令其探听,如到时好为迎接等语。余思正合机宜,密禀统帅,暗带白旗,分布勇丁,吩咐停当。余是夜率勇抵陈家坪数里许,联络扎营数座,杆悬白旗,头裹白布,为号声称“白号大营”。张逆等果率众向陈家坪鱼贯而来。维时已晚,几个贼匪陆续来营,余上前喝曰:尔等不是白莲教?答曰:“我等是张长庚、丁元升、张长青差来迎接大师傅的。”罗思举道:奉大师傅令,背得莲经灵文始可进营,背不得不可混进。贼匪曰:“皆能。”余在营门外,随来随背。
灵文曰:“祖父之纪,讲五伦、仁义礼智信;天地伦,剔骨还父,肉还母,报双亲;劈山救母,忠孝才是人;抬头望见观世音,八大金刚揭谛神;玻璃盏,玻璃灯,普光向佛尊”等语。
背得者,令弃军械站立,其送来贼匪四五万人。内有未经背得者,亦混行前来;而背得之一万九千八百余匪,站立一边;不会背得有三万七千大小男女妇,亦站立一边。余复出答曰:奉大师傅将令,背得灵文徒弟,一人一人鱼贯进营谒见。即令我兵一人引贼匪一人至后营,早有准备,上捆,将一万九千之贼匪悉行诛之。被掳者三万余人全行释放,递送回籍。张长庚在后山扎住,探悉中计,张长青、丁元升等被诛,即带领贼匪众折奔而逃。
嘉庆二年(1797)8月,因为罗思举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四川夔州协右营千总。
清军都统索费音阿被义军围困在渠县净边寺,周围是水,救援之兵不能过去。围了二十几日,眼见官兵无粮,势甚急迫。罗思举受命前去解围。用火攻之计得胜,活捉义军二千四百七十余名,歼灭一千余人。
嘉庆三年(1798)6月,清军统帅部紧急调遣在开县养伤的罗思举参与营山鸡山战役,获得大捷。
此役后罗思举战伤再次复发,仍回到开县调养。
罗思举虽然战功卓著,但功绩却被前线将帅隐瞒,朝廷并不知情。
嘉庆三年秋,清军统帅部再次紧急调遣养伤的罗思举前往云阳县安乐坪参加围剿徐天德、王三槐的关键战役。亦获得大捷。这次战役后皇上才知道罗思举是员智勇双全的猛将。
是年,罗思举升为四川遂宁协右营守备。第三次留在开县养伤。
嘉庆四年(1799)春,罗思举伤愈返回前线。
嘉庆四年秋,川西震动,冉天元等率领的义军在西充、蓬溪等地迅猛发展,义军达四十余万,大有向川西、成都进军之势。清军与之战斗,屡战屡败。罗思举又被火速从万县调往川西,取得了一连串辉煌胜利,马蹄岗最后一战,基本扑灭了向川西进军的义军。
之后,罗思举又在开县打了胜仗。
这年十月,罗思举被提为陕西陕安城守营都司。
嘉庆五年(1800)3月,嘉庆帝赏给罗思举“苏勒方阿巴图鲁勇号”。即聪睿英雄的意思。
后来跟随提督七十五在广元、南江、通江、宣汉、云阳、大宁、房县等地万山老林清剿小股义军。
义军头领冉文俦盘据巴州猫儿寨。清军兵勇三万六千余人围攻八月未能攻破。清军统帅部调罗思举前去攻坚,罗思举看了地形后,赶造地车三架,车轮高有三丈七八尺,靠边用铁皮,钉上一层,内存放火弹。令兵将车推至靠墙,比义军墙高有四五尺,即将车内火把、火团往义军营抛去。火炮齐燃,烧得义军大乱,从山后逃走。罗思举督勇追杀,歼毙义军不计其数。
在开县枷担湾一仗,提督七十五惨败,若非罗思举巧计破敌,七十五会命丧开县。
在湖北房县,七十五被义军围困,义军将其帅旗打断,上前将七十五袍襟扯住。正危急之时,罗思举带兵杀到,救出七十五。
罗思举这个名字在义军里有一种恐怖感,见其八卦旗,均四路奔走。
1801年9月。罗思举升补四川松潘镇中营游击。
在甘肃文县安乐河,七提督率中队进攻义军之兵未曾提防,以致失利四散。七提督单骑,仅带十数人由后路抢上山梁,义军紧追。七提督亲手射毙义军十五名。义军仍来追杀,七提督被一支箭射中大胯,入骨未出。正危急之时,罗思举得知中队战败,率兵顺山梁杀来救护,七提督始免其害。罗思举分兵两路,前后夹攻,义军大败,斩擒二千余名。
义军头领苟朝九带领四五千人在通江县龙凤坝、楠木坪等地。统兵元帅德楞泰带兵围剿连败三次。松江提督马大人建议将罗思举调来协剿。
侯爷曰:“我同提镇多人不能克敌,罗某乃一将领,何能剿灭?”
马军门曰:“罗某自随军以来,大半逆首占据高山,官兵攻打不开,均系罗某单人设法攻破,实属勇干有为。请即调来。”
侯爷允准。随飞调罗思举。
将抵大营,该处之丁皆笑罗思举带些“叫化子”来(因未领粮饷,均披狗皮,未免形色狼狈,故笑之)。侯爷曰: “有何攻砦之法?”
罗思举曰:“要剿此贼匪,须查看地势,再打主意。”
侦察地形后次日,罗思举率四川、重庆、松建官兵夜间先由捷路爬岩翻过后山,于槽内四面埋伏。其余部队正面对敌。清兵将领见义军凶猛,丢盔卸甲,四散奔逃。
罗思举在后山槽内,闻前敌之兵战败,即分路抄至义军巢穴撕杀。得胜之义军见罗思举扑杀巢穴,随即回救。罗思举身先士卒,奋力扑剿,义军抵拒不住,大败而逃。罗思举督兵追杀八九十里,斩擒义军三千有余。
罗思举回营,德楞泰喜悦曰:“此股贼匪官兵未能攻破,今一战得胜,真可嘉之至,容当奏请升擢。”
1801年末,罗思举因旧伤病发,告假回宣汉普光寺乌云寨调养。
嘉庆七年(1802)秋,率领乡勇在巴、达等地追剿义军残部。
嘉庆八年(1803),清军基本平定了白莲教起义。
嘉庆九年九月(1804),罗思举提升为四川太平协副将。
仅存少量义军藏于川、陕交界的深山老林。清军统帅部命令罗思举清剿四川境内零星义军。1805年,义军被全部剿灭。
是年七月,参与镇压陕西省宁陕厅五郎镇兵叛;十二月,镇压绥定府(现达州)兵叛。翌年正月,镇压陕西西乡瓦石坪兵叛。
1808年夏,罗思举已在太平驻军六年,因爱护百姓,为民办善事,宣汉、达州士民给其送“衣伞”称颂。
1808年夏秋,罗思举认为绥定(现达州)地理位置重要,详奏太平协移驻绥定府。在绥定任内,打击巨盗段详、段丙;段详称为“鸡冠大王”,段丙称为“毛狗大王”。二人广招无业之人为匪,藏窝数年来,带领匪犯在渠县、广安、营山、蓬州四县境,始而深夜偷窃,继而聚众抢劫,巨案叠叠。
嘉庆十五年(1810)秋,罗思举进京面见嘉庆皇帝。
十六年(1810)春,任川北镇总兵(署阆中)。到任后,打击仪陇县郑家湾大盗郑老五,绰号“黑大人”;白老幺,绰号“旱魃”。
十七年(1811),罗思举捐银五千,建宗祠于罗家坝;定字派,立家规,以敬睦宗族。接着建牌坊于宣汉城,以报亲恩。
十八年春(1812),调任重庆镇总兵。暇则为人治病,捐施药饵,所救者甚众。
这年冬,参与平定陕西祁山木厢民众暴乱。是年秋,罗思举奉旨补授甘肃凉州总兵,旋即仍调回重庆任总兵,十二月入京觐见嘉庆帝。
1814年春,松潘藏民洛布七力聚众叛乱,势甚凶恶。松潘镇总兵罗升高带兵五千征剿。因该逆占据碉楼一座,势极险峻,罗升高进退无策,一年有余竟未平息,四川总督奏请朝廷调罗思举带领精兵五千往剿。洛布七力群徒居万山之中,山峡水险,且依仗坚固碉楼,罗思举观其地势,认为不可力攻,只可智取。随调奋勇兵歇息养蓄精锐,又令五百木匠赶造云梯五百张。其梯高有二三丈不等。再派三千老弱兵各执沙口袋齐赴碉楼逼近之处,将沙袋布成垛口,以挡枪炮。又将老弱兵丁列于前,以形其弱,使敌人骄傲。如此围攻三日三夜。至四天二更时,度敌人疲劳,即将弱兵撤后,使三千奋勇兵换赴前敌,又令二千兵各将云梯靠着碉楼,暗地从梯上进去,一齐冲入。叛逆无备,遂杀毙一千余名,生擒回营大半。但洛布七力在另外一处碉楼里,负隅顽抗,罗思举给土司格格戌太送以茶叶,请其引路,由上游八十里达浮桥偷渡。洛布七力寨堡峻固异常,抗拒志坚,固守不出。罗思举指挥清军先行扑烧旁寨十数座,烧毙番酋多名。继攻洛布七力碉寨。官兵或架云梯抢上寨巅,悉被刀矛刺下;或用挡牌扑其寨门,又被乱石击退。罗思举仔细侦察对方寨堡,遂用火攻消灭了洛布七力。
随即稳定藏民,将中瞻对番地折为四段,拨归上下瞻对土司及其出力有功之头人管辖。然后率师凯旋省城捷报。
二十三年(1818),罗思举周详谋划,精巧安排,打击定远县与官府勾结的重大黑社会及抢劫、盗窃集团。为首者叫萧崇先,伙匪均称为“老大王”。又称匪首四姓为“九龙四霸”,就是萧、左、易、谢四姓之人;“九龙”系九个狠人,内还有两个知识分子,一名何昌太,文举人;一名邹英,系拔贡生。串同各州县捕役,包说官事,通进货贿,于中取利,肆行抢劫,数千人参与,不下数千案。
另一起牵涉面广的大案是上至重庆,下至巫山,沿江小划船严重拦江、案抢劫,案发数千件。各地文武未能破获一案,客商居民受害无穷,四川总督嘱咐新到重庆府任职的林太守严办。
林太守提出数种方案,罗思举都认为不妥当。后罗思举安排人暗中查访,达半年之久,将各州县为非作歹之人,一一查明,共有数千,于腊月二十九日善写书函,密令各州县说:这抢劫伙党过多,一时难以尽诛,先将包串捕役革出,同抢劫为首重犯一并按名拿获。又差官三员,一员走巴河,一员走泸河,一员走夔府,递投书信,上下十日,各州县尽照罗思举密书之情,将串捕抢劫要犯陆续拿获。余党四散,倶各改邪归正。从此江面肃清,客民安静矣!
是年春,罗思举升任四川提督,不久因犯事被免去提督,仍然回重庆任总兵之职。
嘉庆二十四年(1819)秋七月,进京面见嘉庆帝。
嘉庆帝问:“那些兵好?
罗思举答道:“各路官兵倶好。将帅好,兵自然好!”
罗思举被多次召见,嘉庆帝对其多有赏赐。
道光元年(1821)正月十二日,道光帝任罗思举为贵州提督。七月,调任四川提督。十月初三日抵京接受新任皇帝召见。
道光皇帝最后对罗思举说:“你回去好好训练,三年后还要来见我的。”
在回四川途中,接到调任云南提督的谕旨。罗思举于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任。视事即出规章三十二条,以整顿军队,以重边防。提督驻扎大理府。
道光五年(1826)九月初四日,罗思举奉旨调任湖北提督。是年十二月十三日,驰抵谷城接任,整饬营伍,修造备战枪炮、弓箭、火器械,用资战守。
道光十二年(1833)二月,湖南江华县瑶族人赵金龙聚众滋事,蔓延道州、蓝山、新田、桂阳等州县。杀死该省提督。朝廷调罗思举迅速前往扑剿。
罗思举在未接到圣旨之前已积极备战,挑选精兵一千名,并令带上各种武器。接到道光皇帝出兵谕旨后,即于二月十八日启程,昼夜兼程前进。途中接旨兼任湖南提督,以利于指挥湖南全身军事力量。
当查探叛逆已破新田城池,赴桂阳一带滋扰,随令一支兵,由平道走长宁县属洋泉地方防堵,又派一支兵由桂阳一路至新田围剿,又密派兵丁前途探信。得知洋沙五洞系崎岖险路,为叛逆不防之区。罗思举即乘其不防,差兵由洋沙五洞修路,随修随走,三日至窑头地方扎住。探得叛逆已在洋泉盘据。罗思举密视洋泉地势,左面是山,后面亦是山,只右边一条路是一田坝,可以前进。忽上天乌云盖黑云,黄云压乌云,暴雨将至,即督官兵前进。行不数里,果然恶风暴雨、雷电交作,兼之夜暮泥滑,难以行走,幸电光明亮,闪一次,走两步。至天明,走了十五里。罗思举督兵冒雨前进,行至石湖坪,命左先锋王锡朋隔一湾田扎住,右先锋刘允孝隔一坝田扎住,罗思举督兵抵住中路。复令兵周围用树枝立鹿角栅,冒雨连围四昼夜,始将叛逆围困。每日传令三次,不许乱杀人,活捉者赏银十两、八两不等;杀死者不赏。彼时,上坝之水均往下流,周围田坎均用泥土加砌高,宽水,使敌不能近。打一天,包围缩小一圈。先离洋泉十里,不断收缩包围圈,最后只隔洋泉五里。准备放火烧焚,但火药用完。瑶人过来游说投降(实际是假投降),罗思举答:只要赵金龙,其他人都不要。原是假意拖延,待营中火药运到,好为攻打。罗思举恐此内瑶人良莠不分,写“盛世良瑶旗”五百杆,命令散发在瑶人中,待官兵攻打时,执有此旗者,即不杀。
对叛乱者的包围圈愈缩愈小。罗思举命士兵先用小挡牌挡住敌人枪炮,后将大挡牌抬靠叛逆墙,又将云梯抬靠大挡牌。选派夫子(即民工,下同)一千名,先用石头往内击打,使叛逆房屋破坏,又将火药、火弹尽行抛入安置停妥,后又令兵丁各背柴捆背赴叛逆营外边,排三丈长,一头点燃,烧一字火使义军无有出路。三天三夜,叛逆巢穴火发,清兵涌进叛逆巢穴,歼灭不少负隅顽抗的叛军。逆首赵金龙在洋泉街江西会馆内被烧毙。
此战结束后,因广东八排瑶人滋事,罗思举仍兼湖南提督,移驻锦田堵御。后粤东八排瑶人闻赵金龙被剿除,均不战而降。自此,排瑶平定,南瑶均安。罗思举于闰九月二十四日卸湖南提督,十月十八日撤回湖北。
道光十五年秋,湖北谷城蝗虫为灾,忽飞忽停,间伤禾稼。罗思举不辞劳苦,亲身指挥兵丁捕捉,未至大害。十六年春,遗孽复萌,谷邑、均州,较前更甚。罗思举捐金倡首,买蝗蝻子急救田禾。谷城收买无数,并会同杨道台赴均州收买数百余石。买捕净尽,转歉为丰。
罗思举在自撰《年谱》最后说:“余自幼运途偃蹇,所作所为不敢自讳,及在军营,十有余载大小战攻,数百余次,难以细叙,仅将紧要大仗及定计生擒逆首并攻破处所略志之,今七旬余矣,历任本省、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十余年,除整饬营伍,督巡操防,肃靖地方外,无由上报。”
“天恩惟捐施药饵,济愆难悯穷困,不敢前后改观。初终异志,冀军民有感,各秉天良,共遵王化,永享太平无疆之福。非敢沽名,亦行素志耳。”
道光二十年(1840)春,罗思举赴荆与两湖制军商议公事,途中,患风寒,医治无效,逝于途中,时年77岁。道光帝赐罗思举“太子太保”衔,谥“壮勇公”,饬令四川藩库拨银安葬。秋,其子罗本镇扶榇归川,卜葬于东乡县老君场笔架山下白花坪祖茔(老君乡笔架山下石门桥北一公里处)。子罗本镇袭世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