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中华x氏人物传》的若干技术问题
作者 贾载明
根据中华x氏文化研究会的总体要求与《凡例》规定,编纂《中华x氏人物传》涉及以下若干技术问题:
第一,指导思想应为:保存历史,立人立德。传承精神,激励后人。所谓保存历史,就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有很多x氏古人,还是当时的名人,但现在却只见名字,没有一点具体材料。清代晚期虽然离现在很近,但一些提督级别的人物也很难找到资料了。可见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性。所谓立人立德,就是把前人优美的、闪光的人性、道德记载下来。特别是那些震撼人心、有益于树立健康人格的具有鲜明行为的细节应当记录下来(如x木兰刑场救养父的行为)。与领袖人物有重要联系的也应当比较详细的记载下来(如x咏春慧眼识毛先生)。历史影响巨大的人物应多着笔墨记载下来(如x嗣同等)。目的是让后人认识、了解,从而受到激励,由此产生继承前人精神的宏大志气。
第二,编纂《中华x氏人物传》要有章法。这个章法就是遵循古法。前人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因为他们的经验就是科学的方法。这些经验广泛存在于国史和地方志之中。
第三,凡例规定按省区排列人物。然资料里有的人物虽然经过大力搜索仍然没有发现籍贯,也没有发现出生地、生活地等资料;有的既有祖籍,又有出生地,还有工作、生活地;有的有工作地,而无籍贯与出生地等。具体怎样处理人物划分到省区?我建议,其顺序可以这样选择:先是出生地、工作生活地、而后籍贯、葬地。只有籍贯而无出生地和生活工作地的,按籍贯划分,只有生活工作地的而无籍贯和出生地的,按生活地划分。有多个生活工作地的,取第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放在最后作人物引索。这样的分省区方法,肯定有划分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但天下x氏为一家,希望各省区不必为此计较。
第四,原则上大致按时代与人物出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但父子、父女(乃至多代)、兄弟、家族以及某一地(如一个县)连续产生的人物,集中排列在一起,可以打破时代与省区划分,以体现家族血脉与文化传承,以方便读者了解一个家庭、家族和一个地方的群体人物。
第五,凡外姓(包括少数民族)改为x姓,一律记入。但不记入虚拟的x姓文学人物形象,因为他不属于x姓人。纪实文学记载的x姓人物如果是真实的存在,只要事迹典型,有传承价值,亦可记入。少数民族音译中出现的“x”,不能纳入x姓人物传。如清代将领“他塔喇·x拜”等。
第六,人物注明资料来源于何处,为了避免繁琐,一般只注明一个权威版本。如国史或地方志。凡是没有注明来源的,皆来源于各地家谱。
第七,一律不记载民族。其理由之一:当代一些x姓人本属于汉族,但却改为少数民族(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其理由之二,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民族这个文化符号可以忽略不记,也就是说不重要。从世界文明的趋势看,民族这个文化符号将会愈来愈弱。
第八,性别只标女,不标男。即是说,凡没有标明性别的即为男性。
第九,人物开头介绍生卒年月,但有的不是缺生年,就是缺卒年。对所缺者,一律用“?”代替。
第十,划分省区先后按国家的习惯排法。但古代卷宜把山东、河南排在首位。因为x姓源于山东。使人们打开书卷就能看到x氏得姓始祖。但很快x氏由山东迁徙到河南灵宝并形成郡望。所以将两省排列在一起。
第十一,古代x氏人物传从得姓始祖x祁开始。此上人物虽有血脉来源,但不姓x。不宜将x祁之前的祖先纳入x氏人物传。放在序言或综述里介绍比较适合。
第十二,赞成照片不作统一要求。但也不应是“白板”,对各行各业代表人物和影响较大的人物当有照片。过去的家谱都是这样处理的。何况今人编书比较重视照片。
第十三,对于祖先与后人记述问题。赞成不搞一刀切。但应尊重原作者的陈述和尊重客观事实。有的记载本来不可分割,则不宜删去。其实家谱学很重视家族血缘的追述与延续,从而证明并非无本之木。美国人要看第一任大使柴泽民的家谱,就是这个原因。
第十四,介绍人物内容的长短不宜搞一刀切。重要人物宜长,一般人物宜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宜长,平淡人物宜短;阅历丰富、经历复杂、盖棺论定的人物宜长,反之宜短;德优者宜长,缺德者宜短;有历史文化承传价值的宜长,反之宜短。
第十五,应该十分重视存录古人的文化精粹。数千年来的积累,流传到今天而未泯,说明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应当将其精粹汇聚存录下来,如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类艺术与理论文章(观点)。现代、当代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也应当适当收入。
第十六,“一句式”人物所占比重太大,如全部编入,将会影响全书文本效果(不像一个文本而像一堆资料)。建议省略。全部罗列并无历史、文化价值。古代的只列进士、巡抚(副职)以上级别人,其他建议不予录入。一句话式的劳模、英烈、先进人物等,建议只收录国家级,省级以下不予收入。
第十七,建议所收当代人物定在正县实职以上。理由是:从所收资料来看,副县级人物只有个别。而实际有很多。如将这些人物基本收齐,将花极大精力,在短期内是难以完成的。再则,作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人物传记,不宜把门槛设得太低,如此将费力不讨好。另外,副处级人物多为40岁左右年轻人,刚刚展露头角,立传多有不便。假如只写个简历,有什么文化传承的价值呢?放在今后增补为好。
第十八,“一句式”人物和无籍贯、出生地等的人物,集中放在后面,作为人物引索。
第十九,《中华x氏人物传》共分4册(卷),即古代为第一卷(学界对古代有两段断法,一种断自1840年,一种断自1919年,本书编纂者取1919年),现代、当代为第二、三卷,x氏宗亲会负责人为第四卷。古代卷如果断至1840年前,则人物资料较少,难成一卷,故需后延;从朝代更替看,古代卷也应该划到清代为宜。但清代晚期出生的人,有不少x氏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后来国共两党之争。其生活进入了新时代。故将“革命性、政治性、军事性”人物放在现代卷,其余在清代晚期出生的人物放在古代卷。第二卷大致为晚清至30年代初出生的x氏人物;第三卷大致为30年代初期以后出生的x氏人物。但这只是一个原则,尚须根据资料整理后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第二十,关于人物称谓,本志书一律直呼其名,不冠以“公”、“先生”、“女士”、“同志”等称谓。但对古人的引述称谓一般不变。
第二十一,数字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但皇帝纪年与引文采用汉字。最后统一标准按出版社规范为准。
第二十二,原稿有不少地方,对一个人物有两种以上说法,编纂者经过鉴别后,一般只采用一种。如:
x仁京1
x仁京(934~?),字克己,唐德宗时人,为显丞公的儿子、明公的孙子、书奇公的曾孙,与可奕公是同辈的堂兄。唐文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初授龙州都运判,大唐会昌四年(844)后晋升为兵部尚书,进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后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被贬为庶民,为使子孙后代不因此而受到牵连,故,在江西泰和暂住后,唐宣宗大中时期(847~859)携眷“徙茶陵上方隐其仕籍号曰山人”,殁葬小田段家冲虎形山丙山壬向。公妻喻氏,唐封安乐县君,殁葬小槎乌鸦泊田形;祖妣喻氏生子二人,大郎名x彬、二郎叫x格。
(见《XX县志》)
x仁京2
x仁京(960.3.17~1022.7.17申时),字克己,号曰山人,行九官。生于宋建隆元年。湖南茶陵严塘樟里人。授宋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赠左仆射上柱国。后因触怒皇帝,谪夔州潞泷都运判。迁至茶陵上方隐其仕籍,殁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壬戍(一说宋仁宗天圣元年卒),葬小田段家冲丙山壬向兼午子。配俞氏,诰封安乐县君,殁葬小瘥乌鸭泊田形,生子二:彬、格。孙八人:宣、定、安、宁、宠、宝、宽、容。后裔分布于上方、云阳、资水、潇水、严溪、天井湖等地。宗祠在上方。
对这两个不同的版本,编纂者采用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甚为详细。
第二十三,对现代、当代处以刑罚的政治人物,不陈述过程,以一句话方式表达结果。对个别反面人物,为起教育、警示作用,应简要陈述事件。如文革风云人物x厚兰等。
(2018年1月19日。未尽的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