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安客家刘氏三杰略述
贾载明
引子
洛带、西河、洪河等地,有不少客家人,他们于清初从湖广迁徙而来。一些客家人经过含辛茹苦,勤劳创业,逐步发展到家业宏富、人丁兴旺。洪安刘氏就是这样的典型,一门出了“两举一将”,即两个举人,一个将才。下面,请读者看看刘氏入川第九代后裔刘德忠讲述自己先人的历史吧。
一.奋振家声刘宗元
我叫刘德忠,刘氏入川第九代后裔。先说说我们家族从什么地方迁徙到四川。
西河、洪河一带客家人多,我们刘氏家族也是客家人,入川的时间是康熙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09年。入川始祖有三兄弟,他们是运先公、运开公、运昌公,举家从粤东惠州府青州湖塘围,即现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青州镇先锋村湖塘围迁徙到四川成都府简州义七甲,现为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此地清代属于简州管辖,民国时期为简阳县管辖,称均安乡。
入川始祖们筚路蓝缕,千辛万苦,勤奋劳动,智慧创业。运先公头脑灵活,勤俭持家,农商并举,善于筹措,精于谋断。是当时种植水稻的技术尖子,善选种,善播植,善施肥,懂季节,知天时。只要风调雨顺,一定丰产丰收。不仅满足自食,还拿到市场上销售不少。农闲时还经商,倒买倒卖,财富日进。到了晚年,已成殷实之家,于是建成比较简易的刘氏宗祠。
运先公之子忠元(又名宗元),天资聪颖,颇有文才,发奋苦读,竟考上了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宗元公被朝廷派到内江府(今内江市)履职文林郎。“掌撰录文史,检讨旧事。”也就是做记录历史等文字工作。清代文林郎相当于正七品。
宗元公在内江府做官5年后即乾隆三十年(1765),对其父修建的刘氏宗祠进行了重建。这次重建,规模宏大,手笔不凡,有上、中、下3个厅堂,大小天井40多个,大小房屋200多间。祠堂前方建有防火水池,数亩宽的水塘。“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从右边流进塘里,从左边流出。还有小溪环绕祠堂,也是活水。塘里种有莲荷。池塘和小溪里,常有鱼儿遨游。挨着水塘的是数百平方米宽的花园,植有兰草、菊花、腊梅、桂树等花草树木。后靠山丘,两旁为果林,苍翠繁茂,冬暖夏凉。
宗元公在建设祠堂的同时,还组织族人编修族谱,并续接20字派,即:“文章传世业,道德起(启)家珍。先志宜光振,汝才百发兴。”这20字派体现来了“崇文重教、重德树志”的家训、家风和家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宗元公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其第四子刘文铎亦担任了文林郎。
刘氏家族顺风顺水,发展迅速,财富剧增,大量购置田地产。当时刘家的土地东到石庙子、南到火烧桥、西到谢家桥、北到三教仕,总面积上千亩。
家业宏发必伴随人丁兴旺。宗元公与夫人罗氏生有文铨、文钦、文锦、文铎4个儿子,4个儿子一共又生育14个儿子,繁衍成14房人。
世间有奇闻,人间有奇事。这奇闻奇事就发生在宗元公身上。事情经过是这样:
有一林姓人常年在刘家帮工,诚实肯干,吃苦耐劳,处世精明。不仅如此,他帮宗元公办了一件大事,即受宗元公委托,爬山涉水,千里迢迢去到广东刘氏老家,将宗元公的曾祖父、祖父骨骸捡筋到四川洪安埋葬。宗元公非常感激,在今化工新村21组修了一座庭院送给这位帮工。
真是人生难料,哪里知道,这林某人自恃有点家业,染上赌博恶习,不仅把手里的钱输光,还瞒着宗元公把庭院也卖给黄氏家族作为赌资输掉。一贫如洗的林某没有立锥之地,为了挡风遮雨,只好到当地一座石木结构的拱桥桥洞下栖身。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月的一天早晨,林某在桥洞下生火做饭,因天热久旱,不小心把桥的木头引燃。因火势大,林某吓得赶紧从桥洞下跑出来。无巧不成书。正巧宗元公当天到洛带镇去赶场喝茶,驾着马车从桥上路过。桥下火苗窜起,加之林某突然跑出来,惊吓了拉车的马。马一声嘶鸣跃起,宗元公不幸从马车上摔了下来,跌成重伤 。时年已经69岁宗元公一病不起,一个多月后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去世。临终前,宗元公告诫子孙:“赌博破家,误己害人,要以林某为戒,一定要修身齐家,谨慎维持家业。”
由于那桥被火烧过,人们便称之为“火烧桥”。直到现在,“火烧桥”这个地名仍然存在。
到了宗元公的孙子金章公这一代,发展达到鼎盛。
我家祖上有了宏大家业,便注重修德惠人,平常爱做善事。被一代一代人津津乐道的是:有一个80多亩宽的大堰塘,每年春节前开展捕鱼送鱼活动。事前在周边10里及石板滩等地张贴“刘家大堰抽签送鱼告示”,凡原意前来的人众,在规定时间内及先后次序,进行抽签,抽中签的都可以无偿获得鲜美的鱼一条拿回去过春节。没有抽中签的,如家里特别贫困,经多人证明,也可获得鲜鱼一条。
金章公还捐资修桥补路。当地地名一度被称为“刘金章坝子”,后来改称刘家大堰。
(刘氏宗祠《福寿蟠桃》匾额 符维 摄)
正义文魁刘传凤
刘传凤,字鸣山,号凤辉,是我的六世祖,宗元公的曾孙。生于1835年,逝世于1902年。
传凤公自幼好学,常以宗元公为楷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启蒙读本倒背如流。接着攻读《四书五经》。当然是进的私塾,不过因为家境好,选的老师外号叫“刘八斗”,因为才学很高嘛。刘八斗给传凤公讲《中庸》,云“万物有‘中’。‘中’者天地之道也,不可须臾离也。有动态的‘中’,例如人飞奔而不倒;有静态的‘中’,例如人端坐时不偏不倚。人之言行要‘合中’、‘适中’,即合理与道。”(记录者插话云:一句话,从认识角度看,“中”是事物本质规律,是原则,是路线)
老师在讲,传凤公忽然站起来发问:“老师,朱熹只讲了静态的‘中’,未言动态的‘中’?”
刘八斗顿感惊疑后云:“不要读死书嘛,朱夫子是圣人,也有不当处。《中庸》里分明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是道,既然不可须臾离开,所以人在动态的时候也要遵循中道。”
传凤公又问:“老师,那‘庸’怎解?”
刘八斗云:“‘庸’就是在坚持‘中’的前提下,不死板教条,通权达变,灵活运用。就是孟子说的不要拘泥‘男女授受不亲’,嫂子落水后,小叔子要下水去拯救。”
传凤公顿时感到缕缕阳光透进胸腔,茅塞顿开,眼前豁然一亮。智慧之火在胸间燃烧起来。
下课后,刘八斗将传凤公留下来,亲切地说:“传凤啊,你很聪明呀,家境也好。东汉贾逵少年穷困,隔篱偷学而成大儒,和郑玄并列为‘贾郑之学’。你这么好的条件,书香门第,可不要成为纨绔子弟。贾逵穷而能学,你更要富而能学。立志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传凤公很是激动,牢记老师的话,攻读更加用功了。
由于传凤公刻苦努力,22岁考取了童生,获得了考秀才的资格。清代科考规定,在考秀才之前,儒童要经过本县、本府和学政的三级考试。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参加秀才的考试必须达到三级考试规定的标准,这时可以称为有资格参加考秀才的童生了。
26岁时,传凤公考中了秀才。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29岁的传凤公考中了举人,榜名刘凤辉,且排名靠前,于是获得四川学政提匾“文魁”斗大二字,悬挂于刘氏宗祠大门上方。可惜此匾在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时被取下用于沟渠扎口堵水,朽腐毁灭,不知踪影。
考取了举人不一定能做官。传凤公的岳父大人张敬东是当地绅士,很有名气,其族侄张之洞在翰林院担任修编。张敬东给张之洞修书一封,要贤婿快马进京,找张之洞帮忙说情,希望获得一官半职。
传凤公于同治三年十月二十日进京,但他却没有完全按岳父大人的意旨办,自作主张将岳父大人给张之洞的信取出,在纸后写上揭露考场腐败的话语,名曰《荐贴诉文》,其内容有“不顾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皇天无眼误生一肚才华,试官有私屈杀三篇锦秀。珠玉沉论,糠糟令扬。以此而生不如不生,以此而死怎肯阴死。……”。
这体现了传凤公坚持正义,敢做敢为,不畏权贵的性格。
可能是因为传凤公的检举信和张之洞立足未稳,得到的官阶不令人满意,只被派遣到简州任布政司库大使,即管理粮税征收的官员,为正八品。
到任后,传凤公敬职敬责,先是调查库存粮食数量,有无虫害,见粮库房顶盖一些地方因年久失修,容易渗漏,于是请求知府,划拨银钱维修。然后,深入民间,调查百姓的生产、生活等社情民意。通过调查,发现司法方面收费过重,于是上书减轻百姓负担,获得上司批准。其《简州正堂翁敬奉上宪准立增减条以益合州绅粮庶民》文档至今尚存。此文档由传凤公草拟,时间是同治十二年四月初八。“增减规條”其中内容包含民事案、刑事案、经济案、派遣公差押送等收费,对贫苦的当事人予以减或免收部份等。
传凤公在官场履职几年后,感到晚清官场极其腐败,疯狂敛财,残害百姓,与孔夫子之道大相径庭,极不愿同流合污,于是毅然辞官,转而从事讼师职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从事律师工作。
传凤公希望用法律这个武器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所受理的案件,尽力做到按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还积极义务调解民间纠纷,特别原意为穷苦百姓伸张正义,不惧得罪贪官污吏。
家族中流传传凤公为穷人撑腰的一个故事。是说简州养马场,张姓人和杨姓人是邻居,张家的老人逝世后,请来风水先生,看上了杨家的一块地。去与杨家商量,欲购买。杨家思量,自家的祖坟在这块地后面,张家买地葬祖先,他家大业大,坟墓一定建得高大,岂不是挡住我家祖坟风水。于是土地不卖。而张家求地心切,反复缠说。可杨家就是不卖。张家渐渐生气,发生争吵,继而发生剧烈冲突。张家人多势众,把杨家主人腿骨打断。
杨家申诉到简州,可张家在州府里有人说情。官司自然得不到公正判决。
后来,杨家向传凤公求助,传凤公欣然答应。不仅为其写诉状,还亲自到庭为杨家辩护。最后使案件得到公平合法判决。
三.激流人生刘汉卿
汉卿公是传凤公之孙,即我的祖父,1890年出生于今龙泉驿区洪安镇,1960年逝世。他的本名叫业文,汉卿是字。但人们平常叫他汉卿。
我的祖父少有志向,青年入军校学习。目睹晚清腐朽,向往华夏鼎新,于是融入辛亥革命洪流,投身弹雨枪林。因痛恨军阀混战不已,时局险恶,急流勇退,回到故乡安居乐业。敢控诉地方贪官污吏,积极为抗战出力,思想倾向新生的人民政权。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1898年,8岁的祖父被传凤公送到成都读私塾8年。在读书期间,祖父喜欢文学,特别爱读元代关汉卿的剧作,于是将“汉卿”作为自己字。祖父学到了基本文化和基础知识,于16岁回到祠堂,然后到龙泉驿钱庄做管帐先生。客家话称钱庄为“很大佃”。
弃商从戎
应该说,管账这活儿比较轻松,不愁吃穿。但可能是祖父在读书时受到新式教育和衰败晚清导致中国动荡不安的影响,萌发了忧国之情,爱国之志,毅然决定弃商从戎,为拯救国家和民族出力。
于1908进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此学校以培养川军高级将领为目标。该校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在原成都军事讲习所的基础上开办。分步、骑、炮、工、辎5科训练。各科科长均由日本人担任,其余教官及管理人员多以武备学堂及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毕业人员充任。学生毕业后大多分在陆军第33混成协充任排长或见习。辛亥革命时期,该学堂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主要阵地。川军将领刘湘、杨森、唐式遵、潘文华等均为该学堂毕业生。
祖父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北门凤凰山附近军营,于后被尹昌衡外派驻防下川东万县任巡防营管带之职(相当于营长)。尹昌衡曾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的总教习,即校长,接着担任了四川军政府的军政部长。
1911年10月10日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因为祖父早已痛恨祸害中华民族的晚清罪恶统治,在军校已经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得知革命暴发,热血沸腾,只要蜀军发动起义,将毫不犹豫参与其中。在上级的指示下,祖父暗中与在军校认识的好友潘大道商量,如何响应辛亥革命,策动万县地区的起义。
这年12月,在唐华封、李芬等同盟会员的协助下,相继发动开县、开江、巫山等地响应辛亥革命,向外通电成立夔绥军政府,任下川东蜀军副都督兼军政部长。
《开县志·第二篇·大事记》这样记载道:“ 1911 年(宣统三年)上半年, 开县议事会、参事会成立。11月25日, 驻万县巡防管带刘汉卿在潘大道等同盟会员策动下,响应蜀军政府号召,宣布反正。开县秀才李芬,闻万县反正,谒见知县陈山铭,说以利害。陈交出县印,宣布开县反正。李芬赍印投刘。刘派王崇德率部队助陈山铭守开县。12月,开县同盟会员唐华封于临江市组织100多人去开江,推动该县反正。随后,唐又受刘汉卿派遣,与胡瑞生光复巫山。12 月14 日,刘汉卿发出通电,宣告成立(夔绥)军政府,刘任下东蜀军副都督兼军政部长。供职于军政府之开县人有潘大道(任参谋)、李芬(任秘书)、王崇德(任陆军管带)。1912 年(民国元年)1月,县衙门改为县行政公署,县以下仍沿清旧制一一里甲制,全县分为3里30甲。知事为全县最高行政长官。是年,蜀军政府委薛国珊为开县第一任知事。”
此处史实证明我祖父对川东片区的辛亥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二年(1913)3月,二次革命爆发。6月,袁世凯解除了拥护辛亥革命的四川督军尹昌衡的职务。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成立讨袁军,建立四川讨袁军总司令部。随后两军在隆昌、泸州展开血战。黔军黄毓成部占领綦江,逼近重庆,滇军叶荃部进至宜宾,陕军张钫部后临夔州。熊克武于9月11日、12日被迫撤退。9月12日,黔军占领重庆,四川讨袁之役失败。
祖父参加了熊克武领导的反袁战斗,在泸州的激烈战斗中,祖父指挥部队奋勇战斗,不幸受了重伤,于是回成都治疗休养。康复后川军都督尹昌衡将祖父编入川军第四镇刘存厚部,后来第四镇改编为川军第四师,刘存厚任师长。
在这次战斗前,祖父带兵经过叙府小镇到泸州,见一个老太婆与一小孩哭得很伤心,即叫卫兵上前询问何事如此伤心?老人说:“昨天赶场卖了两只大公鸡给饭店老板,今天到药铺去抓药才知道昨天收的钱是两个假银元,可是饭店老板不认帐,家里病人等钱抓药治病救命,故此急得痛哭。”祖父听后即叫随从拿了两个银元与其换下,叫老妇及时去抓药救人。祖父叫随从把两个假银元拿来看后随手揣在左胸上面包里。在战斗中,敌方一粒子弹恰巧打在银元上,略受轻伤。险些伤命!
1916年暴发了护国战争,又称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和运动。袁世凯于1915年12月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引发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祖父参加了这次九死一生的战争。
1916年初,蔡锷率护国军第一军主力7000多人,由贵州向四川纳溪、泸州方向进攻。打算占领泸州之后沿长江而下,争取解放全国,打碎袁世凯重返帝制的复辟梦。1月31日,祖父所在的川军刘存厚在纳溪宣布起义,呼应蔡锷,共同讨袁。护国讨袁大军高举民主共和的大旗,得到广大民众支持,加之英勇善战,很快就占领了纳溪,攻下了泸州附近的蓝田镇,对处于川滇黔要塞的军事重地泸州形成了合围之势。袁世凯为了阻止护国军的进攻,紧急调集人马抵抗。命令曹锟为征滇军总司令,率军10万,快速运抵四川泸州,向护国军发起进攻。护国军占领的蓝田失守,希图夺回但却失败,被迫退守纳溪城。北洋军趁势调兵遣将,将纳溪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护国军一举歼灭。
身为团长的祖父在此次战争中,奉命守卫棉花坡右侧重要阵地。棉花坡是纳溪通往泸州和云南、贵州的交通咽喉,地势险要,是纳溪的屏障和制高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战斗异常激烈,士兵死伤惨重。护国军在此与强敌鏖战近20天,依然在炮火连天中坚守着棉花坡阵地。在混战之中,子弹打光,祖父率领士兵短兵相接拼刺刀。敌人众多,祖父的人马逐步被打散。敌人蜂拥而上,准备活捉祖父,正在此时,忽听喊杀震天,护国援军赶到。敌人见势不对,乱刺祖父几刀后疾速撤退。祖父倒在水田里。
原来,在这万分危急之际,朱德奉蔡锷将军的紧急命令,驰援纳溪,于2月16日从叙永县出发,昼夜兼程,于次日到达纳溪,火速增援棉花坡。朱德率领部队与北洋军在棉花坡一带展开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击溃了北洋军的进攻。
战斗结束后,被打散的士兵寻找自己的团长,发现祖父躺在水田边。之前,泡在水里的祖父苏醒后、发现肠子流在外面,挣扎着爬上田埂,强忍剧痛,用手把肠子弄回肚里,再用绑腿带包扎。鲜红的血染红了田里的水。随军军医急救后并立即送成都抢救,祖父竟大难不死。
蔡锷亲临纳溪前线,主持军事会议,鼓舞士气,于28日下令护国军全线出击,并亲自督战。最终取得了棉花坡战役大捷。
后来祖父每谈及此恶战都感慨万千,总爱说“是捡回的一条命”。祖父从军14年,经过许多枪林弹雨 ,身上伤痕累累。因身上伤疤多,所以在生活中从不打光胴胴。
家人们时常回忆这两次大险。祖母教育后人多做善事,多积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人自有好报。
急流勇退
1922年,祖父已厌倦军旅生涯,军阀混战,国不宁,民不安。在心里不时拨弄为谁而战这个问题。况军界复杂,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与祖父堂堂正正的品德格格不入。于是毅然决定,急流勇退,解甲归田。
祖父受到传凤公的影响,也做起了讼师,常为百姓主持公道。也与传凤公一样,敢与贪官污吏斗。民国三十一年(1942)诉讼控告本地均安乡乡长、民团总刘鼎铭“侵吞抗战物资与民间捐款,贪污建设新津机场的民工劳务款;贩卖烟土搜刮民财、乱派苛捐杂税、私设公堂鱼肉百姓”。诉状递到简阳县、成都行辕、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条议会。此档案至今还保存着。
大力支持抗战。痛恨日本侵略中国,将长子仲文送到成都空军暂编第三中队服役,还积极捐款捐物并组织民工支援新津抗战机场建设。
拥护共产党。祖父以自己的眼光判断,国民党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且贪腐失纲;而共产党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且政治清明。料定共产党必胜。于是决定,处理田地产。在方法上,不便公开说相送,而是贱卖。1948年末至1949年初,祖父分别将高庙子的50余亩土地(现洪安三合村)和金堂县萧家坝50余亩田产共计100余亩土地廉价出售,只剩下祠堂周边的小部份约计34亩。在处理两地田产的同时,分别遣散雇员收缩商号经营,停止生产加工“祭祀用品”,把剩余雇员户口全部合并在户主刘道江名下。
新中国实施土地改革政策,以家庭为单位,统计人口土地数量。在统计到我家族时,家庭总人口32人、总土地面积34亩。新政府按政策规定,根据家庭土地持有量与人口数量比例来划分“阶级成份”,经工作组反复调查核实,家族田产房产持有量与新中国《土地改革法》与政策实施办法中规定的“自耕中农”成正比,因此,我家族阶级成份被定性为“自耕中农”。
成都解放前夕,祖父鼓励小儿子刘道生参加解放军先遣部队儿童团,刘道生在解放初期与谢安钦为亲密同志,谢安钦后任龙泉驿区区委书记。新中国建立后,刘道生被安排在温江行政公署工作,曾参与筹建新的“双流县人民政府”。道生后来成为工程师,历任双流县多届政协委员、科协委员,享受副处级待遇。
祖父主动交出自己心爱的勃郎宁手枪,并同时收缴了其三儿子持有的柯尔特手枪。枪支弹药交由道生上缴给解放军先遣部队。
抵制刘惠安抗御人民政府。祖父与甑子场民团总刘惠安是故交,常共同参与甑子场一些民间纠纷调解,当中证人或担保人。解放前夕,祖父多次与刘惠安讨论时事,劝其拥护共产党,协助解放军和平解放成都,妥善处理东山政务交替。凭自己的经验与军事知识分析当前形势,对刘惠安说,共产党得胜以成定局,成都的解放是必然的,无畏的伤亡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对东山只会带来灾难。老蒋几百万大军枪支装备精良,都没有挡住解放军,您几百号包头帕布的(袍哥)不足百条枪,根本不是解放军对手。老蒋都跑了,你几个散兵翻不了船,还折腾个啥?刘惠安心头极不爽快地说:“汉卿你与我几十年的交情,今天说这些太没意思了。”即起身拂袖而去。
第二天,祖父又约刘惠安到刘家祠来商谈,很直接的告诉刘惠安,我肯定是不会与你一起干的!并把家里多份贱卖《地契》拿出来对刘惠安说,你看看这些契约,我100多亩土地在上半年前就处理了,现在只剩下祠堂周边的小部份共计约34亩,你懂得起噻。但刘惠安心存幻想,反共到底。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月黑风高,刘惠安带了一群人来到刘家祠堂外面,请刘汉卿出来与他对话,打算要挟祖父必需和他同进退。祖父轻声对祖母说:“不要开门,你在大门内和他交涉,说我不在家!”祖母机智巧妙应对,在院内大声对刘惠安说:“汉卿生病了,上午已经进成都治病去了。我一个妇道人家不便半夜三更开门纳客,至夜不成公事,有事明天请早。”
刘惠安没能进到屋内,只好在外面查看了一下周围环境,不得已而撤离祠堂。随后祖母叫祖父连夜奔走到成都避于蒋家——书院南街6号四姨妹夫家中,免遭一劫。
这之后,“至夜不成公事,有事明天请早”一语成了家族摆龙门阵的口头禅。
尾声
成都市龙泉驿区历史建筑保护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洪安镇刘氏入川第九代后裔刘德忠说:“2008年9月12日,父亲逝世后,亲人们处理遗物,一批老旧破书破纸张被丢进火堆焚烧。我发现有康熙、乾隆等字样,即刻意识到可能是家族档案文献,我立即把正在燃烧的破烂纸张、全部抢救出来,经我半天的大致清理、总计约有700余份各种家族契约文书,残谱页,及各种官方票据,文献字据等,时间跨度200余年。”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历史教授刘文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陈世松教授等专家、学者认为,这些档案是研究清初至民国客家移民文化和地方历史变迁的有力证据,有益于充实地方史料,有益于证史、修史,非常珍贵。
刘德忠认为,不能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丢失,家里不便保管,于是决定捐献给市、区档案局。2016年6月7日,在成都市档案馆会议室举行了捐献仪式,将420件的契约和税票等资料交给市档案局,其余的捐给了龙泉驿区档案局。
刘氏宗祠在2019年1月1日亦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入“成都市第十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编号为0257。
档案和祠堂都是文化吧,里面有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与家教以及反映过去社会历史的星星点点,后人应该将其保护好,继承好。
(口述人:成都市龙泉驿区历史建筑保护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洪安镇刘氏入川第九代后裔刘德忠,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