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载明:成都文脉之源在文翁社区
2020-04-09 11:11:25
  • 0
  • 0
  • 1

 文翁社区街道名称与历史文化简介

成都文脉之源——文翁社区

贾载明 搜集整理创作

(2019年12月)

目录

概述

1.文翁重教精神千古流芳

2.文庙相映昭日月

3.抗战时期燕京大学学生华阳县文庙轶事

4.文庙前街的李家钰公馆

5.清代杨遇春将军曾住文庙前街宫保府

6.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住文庙后街

7.落酱园巷与骆状元

8.锦江书院与尊经书院

9.著名学者王闿运与尊经书院

10.齐白石住过的唐家花园

11.清代提督唐友耕曾在唐家花园款待王闿运

12.清代大画家聋道人与文庙前街有不解之缘

13.文庙西街周公馆挖出黄金

14.石室十三经熠熠闪光

15.著名思想家严君平

16.君平街53号大院的叶家机坊

17.原君平街小学同善堂

18.当年君平街写真

19.站在南城塘坎街看变迁

20.革命女杰杜黄

概 述

文翁社区地处汪家拐街道办事处东南,东至陕西街239号、锦里中路2号,南至锦里中路2号、128号,西至锦里中路128号、小南街28号,北至君平街127号、横陕西街239号。社区总面积0.45平方公里,住户总数4301户,居民12595人(其中常住户3524户,常住人口数9770人;流动人口户数777户;流动人口数2825人)。居民院落46个,以老旧院落居多。共有文庙前街、文庙后街、文庙西街、上池正街、南城塘坎街、锦里中路、小南街、文翁路、石室巷、上汪家拐街、下汪家拐街、横陕西街、君平街、君平巷等14条道路、街巷。

社区“两委”办公地址位于文庙前街90号2栋2号,地理坐标为北纬30°65′,东经104°06′。

有四川省卫生厅、成都市石室中学、成都市彩虹小学、成都银康银屑病医院、四川省医药器械有限公司、国农业银行文翁路支行、亚朵酒店等省市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医院、银行、酒店等单位驻本区。

文翁社区这片令人崇敬和憧憬的热土,是成都历史文化的金矿,文化历史特别悠久,文化积淀特别深厚,文化影响特别浓重。成都文脉之源在这里,成都文化之魂在这里,成都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在这里。

这里不仅有文翁石室、周公礼殿、文庙、书院、名宦祠、乡贤祠、范文正公祠、韩忠宪公祠、梓潼宫、九曲池、六公祠、何公墓,还有民国以前成都南城最集中的豪宅大院。著名教育家文翁、著名思想家严君平、著名文学司马相如以及现当代名人郭沫若、齐白石、李劼人、李家钰、马志明等在这里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文翁重教精神千古流芳

开成都文脉之源,创地方官办学堂。

文翁名党,字仲翁,是今安徽舒城县人,年少好学,通晓《春秋》。文翁家里贫困,一次与人入山采木,行至深林之中,文翁忽对同伴道:“吾欲远出求学,未知能否成就,今试投吾斧于高树之上。如果所志得遂,斧当挂住不坠。”说完就将手中之斧尽力向上一掷,果然挂在树上。文翁大喜,于是径往长安,从师求学。可见这位平民子弟,早有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之志。

文翁秉性宽厚仁慈,爱护百姓和部下,又喜好以德才教化庶民,故而政绩颇佳,口碑甚好。德才兼备、声望卓著的人才,朝廷自然乐意征召,并授以爵禄。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左右),文翁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担负起了治理蜀地的重任。

文翁非常重视农业,深入到繁县和湔氐县实地考察,驻足天彭门,见皂角岩垮塌,阻断湔江,致使断流成灾。想到上游水淹良田,下游久旱无收,于是决计整治水道。秋后,文翁亲自坐镇,效秦李冰之法,大力治理湔江。首先他疏浚了山内的九条河流,使之顺畅汇入湔江;在关口下游,开通九条河,把湔江之水分流到下游各州县;并在平坝建立了自流灌溉水系,涝灾旱情因此得以控制,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在施工期间,文翁严格工程费用管理,下令:“治水钱款有限,若官吏有贪贿之举,就地立斩不赦。”

同时十分重视教育。见蜀地“不晓文字”、“莫同书轨”,下决心进行教化。首先,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然后将这些人送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系统学习《六艺》等文化、知识。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文翁既是“仁爱好教化”的蜀郡太守,又是饱学之士。公元前141 年,他决定由郡府出资办学。那个时候,还没有地方政府办学的先例,所以朝廷不会给文翁办学拨经费,蜀郡也没有这项经费预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翁力排众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从蜀郡拨出专款经费,文翁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垒起石屋,名之曰“文学精舍”,因为讲堂全用石头建筑,花费自然不大,故又简称“石室”,后人称作“文翁石室”,也有人称作“玉堂”、“讲堂”。

校舍建起来了,文翁亲自当校长,并不是挂职,而是亲力亲为,为学生授课。汉画像砖《传经讲学》图生动描绘了西汉时期讲学情景:图中,西面一人坐在一长方形的台上,似盘膝危坐,著长裳,双手交置于前,头戴冕。其余三面,东一人,南三人,北两人,均坐在毯席之上,头戴冠,双手捧简。西坐者为老师,其余六人为毕恭毕敬的学生。虽然画像砖虽不是直接描绘的文翁授课,但人们可以通过这块画像砖遥想文翁讲学时的场景。

蜀文翁在文庙前街筑成“石室精舍”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学校。从此书香弥漫,琅琅读书声响彻巴蜀大地,故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有人将李冰和文翁二人用对联的形式赞颂:

李冰劈江灌天府,深淘滩,低作堰。

文翁兴学智巴蜀,师资高,学风严。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诗《文翁讲堂》赞云: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两千石,江汉表遗灵。

文翁办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后官学在全国推行,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后来,文翁又在石室旁建周公礼殿,最初祭祀周公,逐渐演变为祭祀孔子及其弟子、历代名儒,以及自盘古、伏羲、神农以下的历代圣君贤臣和治蜀有功的历代先贤,正式形成“庙学合一”体制,是当时全国第一所由政府建立的祭祀先圣、先师、先贤的专门建筑。这一体制在成都一直保持着,中间虽然在宋末元初、明末清初遭到破坏,但不久又得以恢复。

文翁石室以及周公礼殿,是成都地区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也是当地最权威的寄托精神信仰的神圣家园。“庙学合一”的格局对后世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建制影响甚大,对历史上的教育制度、礼乐制度以及地方文化建设,曾起到过重要推动作用。

文翁兴学,是“蜀学”的发端;蜀学在汉代已与齐鲁之学并驾齐驱,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之一。

石室精舍是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现为四川省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位于成都市文庙前街93号。历史家、文学家郭沫若,科学家周太玄,哲学家贺麟,文学家李劼人、何其芳、曹葆华,中科院院士芶清泉、李荫远、马志明,沙国河,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陈懋章、翁宇庆、段宇等英才都曾经在该校求学。

现石室中学后院有郭沫若题的匾额“求实务虚”四个挺秀的大字,两旁对联是:“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

为了追思历史文化名人,弘扬文翁的教育精神,2018年12月24日,在石室中学,由文翁社区主办,成都市石室中学、成都市彩虹小学等单位协办“2018首届中国文翁教育文化节”。2019年7月8日 ,文翁社区举办“文翁故事分享会”。社区书记分享了蜀地文化的缘起、文翁其人其事、石室中学的人文精神内涵,以及社区如何通过文化传承,改善社区文化土壤,打造属于文翁人的文化品牌。文天祥第十五代后人文庆勇到现场介绍文氏的家风家教。

文庙相映昭日月

民国以前,文翁社区有两座相邻的文庙,一座是成都府文庙,位于文庙前街;一座是华阳县文庙,位于文庙西街。西为华阳县文庙,东则是成都府文庙。两座文庙皆朝南,之间是石室巷。

文庙即孔子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礼记上说:“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公元前479年,孔子与世长辞,次年,鲁哀公将孔子的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而且又是影响最大的曲阜孔庙。西汉以后历朝历代尊孔,大修文庙,遍及京城至郡县。文庙中供奉孔子为首的数百贤良大儒,如孟子、董仲舒、贾逵、郑玄、孔颖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所以,文庙凝聚着中华文化精神的灵魂。后汉以后,地方官学亦置于庙内。

成都府文庙:始建于唐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足有千年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庙。其址就在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创建周公礼殿和兴学筑石室的故址。

周公姬旦,为周文王子,辅助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同时制礼作乐,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孔子在世时,一再强调“吾从周”,表现出对周公的极大尊崇。因此,唐代把孔庙(即文庙)建于“汉礼殿石室”故址,其主旨当然是为祭祀孔子,但其中也不乏含有缅怀周公和文翁的含义。

清顺治二年(1645)成都府文庙失火焚毁,康熙二年(1663)成都府文庙在其旧址重建。民国二十年(1931)文庙的前半部(棂星门至大成门)并入其西侧今石室中学之前身“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又将文庙后半部划归更名后的川西石室中学。至此,府文庙全为石室中学所用。

据《嘉庆华阳县志》“府圣庙图”和相关史料记载,成都府文庙规模宏大,望之俨然。庙前有泮池,三座泮桥横跨于半月型的泮池之上。大门左右有横额大书“贤关”与“圣域”,照壁大书“宫墙万仞”,以体现儒学博大精深;两头皆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入大成门有东西两庑,祀孔子弟子及汉、唐、宋、明、清代儒学大师;拜台为祀孔子时歌乐舞蹈之地;大成殿祀孔子及四配、十哲,建筑面积690平方米。大成殿后有尊经阁遗址和祭祀孔子父母之处的崇圣祠。大成殿原址现石室中学体育馆。原文庙前后左右设碑亭共五座,计古碑七块。整个府文庙占地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1966年之前,府文庙花木繁多,仅柏树就有近百株,多种在大成殿前后,高达数丈,远望成林,时有鸦鹭群集,蔚成景观。

1994年,“因国家重点建设需要”,大成殿和当时位于春熙路大科甲巷的正心堂被一同迁建到金堂县城赵镇,即金堂县文化体育局内。2009年,石室中学又在北门处仿原建筑,新建了大成殿。

华阳县文庙:《成都旧志·民国华阳县志》记载:“(华阳)县文庙在石室西,雍正中建,其后递有修葺,迄升大祀后,又復增建。”原何公巷(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石室巷)西侧,即今石室中学校园的西半部分,就是当年华阳县文庙旧址之所在。民国时期,这里先后办过华阳县立第二女子小学和以读经尊孔为尚的建本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又设私立明声盲哑学校。民国三十八年华阳县中高中移此。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又是成都第七初级中学(后改为成都第二十七初级中学)所在地。再后来,又改作园丁饭店、成都市教工之家。20世纪50年代,大成殿尚完好无损,雕梁画柱,飞檐翘角,屋脊上塑有飞禽走兽,殿之四周还有石栏护卫,蔚为壮观。

(未完待续)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