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说没有阶级性》
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学说为奴隶主贵族或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是不符合孔子文化思想性质的错误看法。
我们认真研究孔子的《易传》《论语》《大同世界》等经典,条分缕析,发现孔子学说的基本方向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宇宙或自然界的认识,第二是一个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修养成一个文明的人,第三是如何建立一个文明的社会。
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些认识和观点,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准则,不是为哪个阶级、哪个族群制定的,而是在全球都具有普遍意义,或者说具有全球普适性,即适合于每一个人,没有国界与时空的限制。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易传》里,其核心思想主要认为“天道公正”“阴阳相推”(一阴一阳之谓道)“求新应变”“物物相联,事事相因”等。从“天道公正”里提炼出总的哲学思想是中庸之道。所谓天道,即宇宙之道或自然之道。在孔子的哲学里,“中”与“正”是同意语,中即正,正即中。在天为正,在人为中。所以在《易传》里,孔子反复用“中正”“正中”“刚中”“中行”等词汇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孔子认为,宇宙万物能够生存的基本法则之一是平衡中正,阴阳对立合一。由于人来源于自然界,因而应效法自然界或宇宙 ,应秉持中正的做人原则,如此人才能健康的生存。我们认为孔子把握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其思想深刻而伟大,具有重大真理价值,具有全球普适性。
对于个人的道德人格修养,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方法,“仁”的内容极其广泛,最主要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和睦,其次为礼义廉耻诚忠孝恭宽信惠等等。我们看,这些人格修养要求,哪里有什么阶级性呢?按照孔子的教导修养人格,就会成为文明的人,就会形成文明的社会。
对于人类社会的建设,孔子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核心是主张社会公平公正,例如在《易传》里说:“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在《论语》里说:“不患寡而患不均”。那些说孔子分人为“三六九等”话语,简直是信口雌黄!在《论语》里孔子还主张“怀远人,柔诸侯”。更体现孔子建立远景期望的是“大同世界”的构想 ,非常优秀而先进。
总结起来,孔子研究的是天道、人道、社会之道 。天道即公正(中庸) ,人道即仁道,社会之道即公平之道。
天道不变,公正不变,故孔子的思想永恒。
(写于2024年8月10日,居九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