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载明:《深度窥视孔子的宗教心质》
2025-07-30 15:30:04
  • 0
  • 0
  • 0

《深度窥视孔子的宗教心质》

 

什么是宗教心质?以善良仁爱立人就是宗教心质。

释迦牟尼具备这样的心质,孔子也具有这种心质。

用俗语说,这样的心质就是菩萨心肠。

这样的心质一旦形成,不会因时而变,因势而变,而是一贯到底,风雨不动安如山。当屠刀举在佛家的眼鼻下,佛家却定如磐石,文雅地抬起手,来一句阿弥陀佛。

这样的心质只有东方的释迦牟尼和孔子具有,西方世界的柏拉图与耶稣都没有。柏拉图主张勇力,而《圣经.旧约》里耶稣动辄使用暴力手段,如开头便制造大洪水,几乎毁灭了人类,只让一家人乘“诺亚方舟”逃出。后来,耶稣又针对埃及人,采用大规模施毒、大规模火攻等暴力手段,屠杀了很多埃及人。似乎,柏拉图的勇力论与耶稣的强力心性就是后来西方人靠坚船利炮、殖民称霸的文化基因。东方印度与中国都没有这样的文化基因,故在野蛮的屠刀下,文明只有落败。

我说孔子有宗教的心质,可能很多人不会相信。这是因为没有熟读《论语》和《易传》,或者读了,但没有细细体会,没有走进孔子的心灵。下面,我用孔子一些具体的话语和行为来证明孔子的宗教心质。

孔子主张仁是吧?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就是亲和、亲近人,这是不是和暴力相反呢?当然是。孔子还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要“温、良、恭、谦、让,诚、宽、信、敏、惠”。何况孔子这种菩萨心肠不仅限于自己的国度,而是遍及远方乃至整个人类。其具体话语是“柔远人,怀诸侯”“四海之内皆兄弟”。为了避免暴力,因而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与孟子相比,两位圣人的文化精神尽管刚柔并济,然孔子柔盛于刚,孟子刚盛于柔。且孔子的刚限于自身人格,即在野蛮暴力迫近之时 ,宁为玉碎,如佛家一样,不会奋起反抗。孟子处处言“义”,这个“义”,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怒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义”;孟子甚至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残暴的君王,这是天下大义。孟子认为周武王就是这样的大义。孔子却极不情愿以暴对暴,他听音乐,认为周武王的《武乐》比《韶乐》差一点,是因为《武乐》里有强力(杀伐)之音。孔子总是以“和为贵”的姿态出现,反对血腥。孔子拒绝用暴力手段对待残暴政治。在社会黑暗背景里,孔子宁愿隐居起来,也不情愿用暴力手段推倒黑暗社会,其座右铭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逸去了深山,这和佛家有什么两样。

孔子周游列国后看到自己和平的愿望不能实现,于是便退而教书育人,抢救整理古人的文化,研究易学。孔子言“克己复礼”,在《春秋》里记春秋之乱,实际上也是主张文明、和谐、和平。孔子的心灵很纯粹,很温和,很善良,是地道的菩萨心肠,是地道的宗教心质。

(写于2024年9月21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