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载明:《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与孔子及儒家文化分不开》
2025-08-04 15:16:31
  • 0
  • 0
  • 0

《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与孔子及儒家文化分不开》

一个国家的发展,文化起着根本的作用。如果文化眼光或境界短视甚至错误,即使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这样的国家也会成为过眼云烟。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占领的地盘不可谓不广大,但好景不长,最后还是只龟缩到弹丸之地的荒蛮草原上。这实际上是文化在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形成疆域辽阔的国家,主要是孔子及儒家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与此有关的文化基因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刚柔并济的文化特质。孔子及儒家文化讲究乃文乃武,阴阳平衡,文武相济,刚柔相兼,能屈能伸。这样的文化,拓展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柔增强了处境危艰时的绵韧之力,刚蕴藏着挽救民族于痛苦境遇的强大精神力量。孙中山、毛泽东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伟人,就具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得以新生,得以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下站立起来,靠的就是这种阳刚文化精神。

其二,温和包容的文化特质。孔子的仁爱、温良恭谦让、恭宽信敏惠、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文化,奠定了有益于生存发展的基因性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柔的一面。小草之柔,遇强风摧屈而不折;高树之刚,遭猛力撞击而易倾断。温和包容能化解、消融野蛮之性。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充分展示。多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实际上是这种文化精神起到了凝聚团结的作用。温和能化武,包容显博大。否则,辽阔之地何来。

其三,科学的人口繁衍理论。疆域辽阔的基础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人口。除了前面说的温和包容有益于人生存发展而外,古代中国哲人有科学的人口理论。例如:“人多为王”,此话是说一个国家的建立需要以一定的人口作为基础。“有人有此此土”,这也是强调的人口重要性的理论,没有人口,哪有这片土地呢!为了繁衍人口,古人更是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人口发展观念,把人的发展放在孝的第一位,可见古人对人口发展是多么重视。很可惜呀,这些关于人口发展的理论被今人抛弃了,有的甚至歪曲解释“无后为大”这句话。把古人的优秀文化丢了,西方的享乐文化,不结婚、不生育、同性恋等文化便涌进了中国。人口危机慢慢出现了。人类将来怎么样,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这些西方文化在中国长期蔓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正因为古代中国有优秀的人口理论,因而能发展为一个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国家。

其四,深爱故土的文化特质。古代中国文化深爱故土,眷恋故土。“守土重迁”,即守住故土,不轻易迁居。除了战争和国家强制移民外,人们往往不主动离乡背井到遥远的地方生存发展,俗语有“在家千日好,出门难上难”“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等。所以,中国族群(家族)的发展,往往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呈浸润似逐渐向四周缓慢扩散(中国的疆域也是这种形式),他不求急,慢慢来,以文明和谐的方式发展。愈发展,其根愈深,生存发展能力愈强。这就是“守土重迁”的文化力量。看看以色列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四处奔波,而今才想到回到故土立国,和巴勒斯坦人长期征战的景象,便骄傲古代中国文化观念的优秀和先进。

“落叶归根”,这又是一个眷念故土的观念。走得再远,垂垂老矣时想到了家乡,想到了故土。回去吧,那里才是我的家,我的魂。

如果没有这些文化观念,漂泊他乡,远离故土,大多数人都产生了这样的思想与行为,这人口就凝聚不住了,就是一盘散沙了,家不成其为家,族不成其为族,国不成其为国了。人口都散去了,何以家为?何以族为?何以国为?

其五,不靠外战夺土的文化特质。我大致过研究过中国的战争史,总的结论是,内战多于外战。中国从古至今没有靠战争夺取疆土的文化观念。与远古中国人开始重礼仪、重文明和后来孔子“亲仁”“柔远人”“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文化主张大有关系。中国少有的外战往往是被动而战,并非为占地而战。与此相反,至少从秦朝以来,中国更多的是饱受外来战争的摧残。而有的外来战争之后,新来之族被华夏温和、尚礼等优秀文化精神所感化,继而割离不开。从西汉以来基本上形成了这种文化情形。也就是说,中国疆土的辽阔不是靠武力而是文明。

综上所述,中国疆域的辽阔根本原因是文化与文明的优秀与先进所决定的。也证明了孔子及儒家文化的伟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