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载明:《随便谈几句关于孔子中庸的话》
2025-07-28 15:10:21
  • 0
  • 0
  • 0

《随便谈几句关于孔子中庸的话》

 

今年巴蜀天气特别奇怪,9月已去了大半,可30多近40的温度,硬是赖着不走。我整天不出门,静静躺在凉板床上,享受着空调,微闭眼睛,想着网络里骂中医和孔子的话。

孔子被当代人错误理解的地方很多,其中也包括中庸这个哲学概念,被人们普遍理解为不讲原则,圆滑世故、折衷调和、和稀泥、当老好人、模棱两可;有的说,中庸就是平庸,不求进取;连斯大林也说,孔子的中庸是“墙上一株草,风吹两面倒”。

这些理解,肯定违背了孔子的原意。孔子自己认为,中庸之道是难以理解、难以践行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以”。如果中庸的含义是上面那些解释,说明不难理解,也很容易践行。如果这样,孔子的中庸不是很浅薄吗。真是把圣人的高深哲学看低了,作贱了。

从历代学者对中庸的阐释看,子思、孟子、董仲舒、郑玄、许慎、王阳明的理解基本符合孔子原意,宋代朱熹等人的解读背离了孔子的原意。而朱熹的理解对当今学界的影响最大,阐释中庸大多采用朱熹“不偏不倚”与“平常”的注释。

中和庸这两个词,不是孔子的发明,《尚书》里就有中和庸的概念。孔子整理研究过《尚书》,显然吸收继承了里面的很多东西。中与庸也不例外。但将中与庸在一段话里连着使用,并最后将中与庸合成一词,却是孔子的创新。孔子《易传》里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这是将中与庸在一段话里结合使用。前面说的“中庸之为得”,是将中与庸两个词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这样,一个新的哲学概念便诞生了。

我认为,孔子中庸一词来源于《易传》这段话。“龙德”,应指君德或王德,“中正”是君王“弥纶天地之道”(平衡规律)的形态描述表,而“庸言”与“庸行”是“中正”的合适美好表现,前后存在逻辑链条,后面的“诚”“善”“德”与前面“中正”“庸言”“庸行”也存在逻辑联系。因此,“庸言”与“庸行”皆为合适、合宜之意。看来,朱熹将此处的庸理解为“平常”是错误的,因为与前后逻辑不合。既然是龙德的正中,那就不平常,因为所处的位置不一般。

庸在古汉语里的功能很复杂。

唐代“租庸调制”里的“庸”表示力役。在《尚书》里,“庸”与“厥”有多种用法,不同地方含义不一样。“静言庸违”“汝能庸命”,“弗询之谋勿庸”,这些地方的“庸”都是动词;“有能奋庸熙帝之载”,“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此处亦是形容词,即美好。孔子为啥不用“中和”(子思语)、“中正”(《易传》语),因为“和”与“正”皆没有“庸”更具有灵活性,“庸”在中庸一词中作为动词,有用、变更、适合、适宜之意,其结局完美。既然完美,当然美好。

中庸之道乃天道,博大精深。笔者曾写过50000余的研究文字,全面解读中庸之道。今天聊的,不过枝枝叶叶而已。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