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镇上游社区志》第七章 建筑
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迫切需要找寻到一个能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汽车业和房地产业被选中。于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说法,被1997、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1998、1999年的《政府工做报告》所采用。
1998年下半年,福利分房被停止,房地产业由此开始了它在中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正是从这时起,“把住宅建设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说法被置换为“力争将房地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5年后,房地产业登上了“支柱产业”的舞台。
房地产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数十个产业。1998年以来,每年直接和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约2个百分点;就业人数每年增长4.5%,有3000多万人直接从事与房地产业有关的工作,其中仅物业管理行业目前就有500万人以上。
无论怎么形容建筑与建筑业的变化和发展都不过分,是史无前例的,是破天荒的。九州之内,大江南北,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嘈杂繁忙的建筑景象。一座座旧房、旧楼被推到重建,一块块土地被征用圈占。新房遍地,高楼林立,土地昂贵,房价暴涨。很多家庭为买房筹资而累。人们面对房产业的高速发展不知所措,议论如潮,抢购如浪。令人感叹,催人唏嘘。
于是,房产业成为21世纪初最吸引人瞩目、揪心的产业。
上游社区与全国各地一样,建筑亦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上溯到数百年前乃至千多年前,上游社区住房一般为草房与瓦房两类。农村以草房居多,街道以瓦房为主。从70年代末开始,这个住居历史现象逐渐改变。由于工业化导致建筑材料的改变和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忽略,到21世纪初,不论是街道或农村,住居草房已完全绝迹,瓦房也是寥寥可数了。建筑造型也发生极大变化。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上游场镇与乡村建筑概略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上游社区农村,其住居多为草房,瓦房偏少。而草房之盖多为麦秸秆。因这里盛产小麦,麦秸秆有丰富资源。新盖一次,可管10年左右。屋顶为“人”字形,双面坡,以利雨水流走快速。还有一部分为瓦房。瓦为就地取材,用泥烧制而成。西河场街道,瓦房与草房间有,瓦房占的比例较大。
一、农村建筑
乡村房屋布局,既有四合院,又有独居户,还有若干家比邻而居的现象。在正房之侧,往往建有偏室,形成“三合”格局。而偏室用于堆放杂物,或作厨房、畜禽圈舍用。过去建房卧室里不设计和构建厕所,皆是到人畜共用的“茅坑”里解手。
房屋的墙分为水砖、土砖、泥土直接筑成(用木板夹泥筑实)三种。以水砖居多。做水砖方法用一木盒子,将湿润沾腻的泥土放进盒子,扣紧,然后放开,水砖便做成了。人们感到做水砖麻烦,于是发明做土砖。土砖为“干砖”,其方法是选择适合做砖的田,将水放干,待泥土达到相当硬度后,以牛拉石滚子将泥土碾得贴贴实实,然后用特制的工具将碾得贴实的泥土划线分割成“砖”。以下图片是制作砖的工具:
(制作砖的工具图片。执具者为12组老农廖高明。符维 摄)
20世纪末以来,这种制砖的方法慢慢弃之不用了,其工具亦随之抛弃。现在12组68岁老农廖高明家还保存一套。
支撑整个房屋除墙外,皆用木材,如梁、檩子、椽子、挑檐等。
比较大的院子有2组的廖家院子,4组的张家老房子(院子出过翰林),5组有欧家、李家院子,7组有朱家大院,8组有曾家、钟家大院,13组有叶家老房子。
这些院落的建造,讲究天人合一,与环境和谐。一般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 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 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木穿斗结构,斜坡顶、搏封檐,开敞通透。色彩朴素淡雅,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屋檐一般有“钩心”,房梁有“斗角”(如展翅腾飞状)。
这种建筑亲情味浓厚,有田园牧歌式诗意。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
这种乡村民居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容先进文化,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叶家老房子是上游社区农村比较典型的院落。老宅坐落于现在的13组,均为一层建筑,坐北朝南。占地约6亩,房间建筑2500多平方米。由前厅、下厅、堂厅、南北两房、厨房、粮房等组成。
老房子整个院落共有7个天井,皆系砖木结构。
大院套小院,环环相扣。回廊上雕花的梁、窗,加上素雅的字画、楹联、石刻、古玩,显出古朴的内涵,洋溢着浓厚的川西古韵。走廊木柱上雕刻“孝义治家,耕读传家;孝义忠贞,报国孝亲;尽忠于祖国,尽孝于父母;施仁义于天下,行善事于乡里”等励语警句。
大门上方,有一根悬梁煞是引人注目,陈旧的木头上隐隐透露着朱漆的色彩,上会牡丹等花纹。大门上方有“门簪”,即嵌有两个圆形突出的木头,作了装饰,有彩绘,露出略数公分。正房顶部的横梁也有雕花,为“双凤朝阳”。里面有天井,其后是正厅,比较宽敞,有100多平方米。正厅处于整个建筑“中轴”位置。正厅立方墙壁上安置有神龛,两边对联为:“南阳望族;东粤名家。”遗憾的是,老房子现在已改造成新房了。
叶家老房子兴建于清代中期,自叶氏先祖入川,经过数代繁衍生息,逐渐兴旺。遂修房造屋,逐步形成了屋舍毗连。
大院前为400平方米宽的坝子,坝子外为风景池塘,宽约400平方米,池塘四周长满了芳香的石菖蒲。院落东面有一口水井,为泉水。为饮水之源。近年修“人防大楼”时水井被毁。东北面有一棵两百年以上的“红莎树”,两人牵手才能围住。不落叶,四季常青。建立伙食团时被砍伐当柴烧。
远观院落恬静,怡然和谐,雀鸟群集,早晚嘲哳。
叶氏祠堂与老房子相连。祠堂为四合院,亦坐北朝南。上厅(正厅)略高,东、西厅和下厅(进门这方)略低。祠堂中部为天井。后面为竹林。东西两面紧连叶氏住房。
(叶家老房子门簪图片。符维 摄)
上游社区内旧时房子或院落周围,一般栽培有竹木。远看浓荫遮蔽,风景秀丽。体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
古时人们建房十分重视文化,以传统风水学为指导,事前,需选择建房处所,那里适不适合建房,有无犯忌之嫌,如沉降、滑坡、水淹以及前后左右很凶险的地理位置都不适宜建房,有水源、交通方便、干燥向阳、平平稳稳的地方甚好。为回避西北风和接受阳光,尽量采用坐北朝南的方位。地理先生要架罗盘,确定中轴线位置和大门具体朝向地点。因为冬闲且少雨,民间建房一般选在冬季与早春。具体开工时间和上房梁的时间要选择吉日。
(上游社区个别地方还保留瓦房小天井明清式建筑,位于12组。符维 摄)
(个别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上游社区农村房屋图片。符维摄)
简华桥:为旧时上游社区内重要桥梁建筑,是西河场的象征。因建桥地址处于原简阳与华阳县交界处,故名。具体建桥年代无考,从行政区划管属更变看,当建于元代或清代,因元代将西河地域以西江河为界,分别划归简州和华阳管辖。原为石铺平桥,清嘉庆三年(1798)被洪水冲决,历5年修复。其桥下有三个石墩,具有龙头龙尾。石墩上架很粗壮结实的木头,上面第一层为顺铺条石,第二层为横铺条石,第三层又为顺铺条石。第二层条石最宽,第三层条石收拢。宽一丈有余。1965年修建“成赵”公路时改建,与原简华桥相距约10米。新架的桥亦称“简华桥”。原简华桥因新修桥挖去泥沙失去基础,发洪水时被冲倒。将其条石卖给天星村修桥。1982年将新建的简华桥加宽至6米。1986年再次加宽到11米。为石墩、混凝土板桥,全长37米,5孔,跨径4.4米,桥面宽11米,桥高4米。容许荷载汽车20吨、拖车100吨。
(简华桥图片,位于西江河上。符维摄 摄)
歧城桥:为上游社区内重要桥梁之一。原称节剩桥,又名七剩桥、集剩桥、积盛桥。据《龙泉驿区志》载:该桥为“清嘉庆十五年建,为石板平桥。1970年改河道撤去。后来在原不远处建双龙路公路桥。”
二、场镇建筑
西河场镇形成规模大致在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80余年,因场镇位于西江河以西,故名西河镇,是历史上的东山5大场镇之一。
民国以前,上游社区内的西河场街道总体特征为:整个街占地面积为不规则长条状。有东南西北四条街,东西街道比南北长,约1公里;南北街道较短,约0.6公里。其四条街交叉的“十”字路口为全街最高点,水往四面流。东通西平、洛带、万兴;西通十陵(原称石陵、石灵)、保和;南通龙泉驿;北通龙潭寺、成华区。四条街道皆不笔直,亦不平坦,曲折伸延至低洼处。东西街道较宽,约4米;南北街道较狭窄,仅两米。东西街道为“拱形石板路”。此路西通成都,东连简阳覃家。可从成都出发经过此路通往重庆,为“东大路”之一(还有一条是从大面铺到龙泉驿的路,称正东大路)。南北街道为泥石结构路。据朱氏族谱记载,西河场镇再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再建立下汗马功劳的朱姓人叫朱必达。
古人选择在台地上建设街道,料想是为了防止洪灾。
街道房屋建筑多为板壁,一楼一底。瓦房与草房交错,瓦房多而草房少。临街多为瓦房。墙壁木板和土砖皆有。富裕人家窗户为木质花窗。
街道建筑以商住房为主,单层板壁,均属木构单体建筑,以间为基本单元的小庭院。在繁华地,上下左右毗居都是商户,家家相连,形成街道。其建筑风格都善于利用木构架组合和构件本身的特点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具有温和、实用、轻捷的特征。临街铺面,宽敞明亮,楼底门市,楼上储货(货物多时后面的过道、空屋都利用起来),货架柜台间隔,其后正中设神龛供奉财神,右边小卧室做守铺子用,左边过道通后面住所。后面住所小庭院格局,一般都有天井。利于采光,培植景物,往来交流。天井在风水学上还有“四水归堂”而聚财的意义。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站在这里仰视,四周是房檐,只有一方天空,一种与外界隔绝的静寂弥漫其中。考据其他商家住所,格局大多如此。
西河场街道有不少重要建筑,如“五大庙”、三道圆门、财神楼、魁星楼、碉楼等。
江西会馆:为当地粤籍客家移民于清乾隆年间捐资修建的会馆,位于北街,与禹王宫相邻。江西会馆与佛罐罐庙连为一体。由大殿、厢房、走廊等构建而成,占地约7亩,建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佛罐罐庙,由大殿、厢房、走廊等构建而成,占地约4亩,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
江西会馆四周有围墙,内有700米宽坝子,中间有古老的黄葛树。其枝叶将整个坝子遮住。黄葛树后为戏台。庙宇殿堂位于戏台后。里面供的菩萨很堂皇,受看(美观)。除庙宇殿堂外,坝子周边还有附属建筑。常年住三四个管理人员。解放后,江西会馆与佛罐罐庙成为政府粮站。20世纪60年代逐步拆除。
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位于北街。建于乾隆年间,各类建筑近似,只是占地规模比江西会馆略小。由大殿、厢房、走廊等构建而成,占地约4亩,建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与江西会馆最相同是坝子中都有一棵很大的遮天蔽日的黄葛树。
药王庙:位于东街,为客家人在清代同治年间捐资修建。由大殿与厢房构成。整个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有很大一个坝子。庙门朝北开,无围墙,亦无树木,四周为居民住房。庙宇无楼层,但较雄壮,有两层楼那么高。民国时在庙里办学。里面的塑像面目狰狞,令人恐怖。庙里还供有扁鹊、邳彤、孙思邈等古代医学家,被称为药王菩萨。药王庙旁建有一口大水池,供全街道居民饮用水。紧挨水池的是一片稻田,冬季蓄水,称冬水田。
南华宫:又称广东会馆。位于东街。是广东客家先民于乾隆年间捐资修建的会馆。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由乐楼、大殿、厢房、戏台等构成。五大庙中,南华宫最早修建,规模相对较小,但比居民房屋高出许多,殿内供桑梓大神和佛、道、儒等神像。无围墙,四周为居民房屋。最大特点是正殿左边有一棵很古老很大的树,遮天蔽日,但不知其名。
火神庙 位于西河场南街,清代乾隆年间客家人捐资修建。由大殿、厢房、走廊等构成,庙门朝街道,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后面有1000平方米坝子,有戏台(保留较久,近些年成了危险建筑才被拆除后建为商场)。正殿为一楼一底。楼底正殿供火德真君神,一体上有三个头,六只胳膊。每只胳膊分别拿着弓、箭、宝剑两把、火葫芦一个等法器,浑身金盔金甲,看着凶神恶煞。供火神的目的是希望避免火灾。
正殿左右为民房。四周无围墙。民国时,一国民党特务长期隐藏庙里,扮为和尚。一些有姿色的女性香客被其奸污。解放后,人民政府发现了这个隐藏很深的特务,将其枪决。该特务不是本土人,被镇压时60岁左右。解放后火神庙划给铁木社,20世纪70年代菩萨被全部毁坏,庙宇废除。
三道圆门 位于东街,中间为大门,宽约8尺,可供鸡公车过。两边各有小门一道。故俗称“三道圆门”。其大门上层建有财神楼,里面供有财神菩萨。三道圆门与财神楼为连为一体的建筑,高4丈余,蔚为壮观。与财神楼相对应的是西街的魁星楼,高度与建筑面积与财神楼相差无几。两楼遥遥相望,相距约1华里。
四条街道皆设有“闸子门”(当时民间俗称),东西街的“闸子门”有楼,南北街道的“闸子门”无楼。设“门”的目的是防匪防盗,夜里二更关门,早上五更开门。另设有打更一人,打扫街道一人。
四条街道紧要处设有炮楼,有三层楼,达4丈余高。以厚土砖筑成,四方形。高处四围有炮眼,顶上盖瓦。四座炮楼大小高矮一致。
最为繁华的是东街,此街有药王庙,有范仲和的旅馆、茶铺、商贸,还有每逢赶场日便十分兴隆集市贸易。洛带镇来的“袍哥”,都居于东街。而本地“袍哥”,则屈居于西街。
南街有做扫帚世家,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在没有扩宽之前货车装货稍高出,便撞到屋檐。
西街的商业门市有刘恒丰的布匹门市,多达4个门面;白氏三兄弟开的饭店、开明地主张恒生卖锅碗门市。
北街的工商业主要有叶金庭的面粉加工与销售业、张洪顺的饮食业,以烹调回肠为拿手,绰号“张回肠”
民国末年,西河场人口900余人,住户约200多户。95%以上属于客家人。
西河场建筑的繁荣得益于位于“东大路”上的特殊位置,是简阳至成都这条贸易通道的中转站,内江的糖、资阳的酒、烟、五凤溪的盐、油,成都的粮食、油料等物资,络绎不绝,都是经由洛带和西河而往来,故有“运不完的五凤溪,搬不空的甄子场(洛带),装不满的成都府”之说。
从成都晚清秀才李伟生《过西河场》一诗中可见当时西河场景象之一斑:“芳郊三十里,花外拥乡场。谷口望瓴脊,街头闻布香。土音操闽粤,春事话蚕桑。感此西河义,风诗教泽长。”
一个春天,李伟生出成都30里路(华里),到了西河场,见到高高的台地上有一个场镇,高低错落的瓦房呈现在自然宁静的图景里,一片瓦房脊梁的“斗角”高高翘起,势欲飞翔,引人注目。见到与开染坊的人家在染布。从人们的对话里听到,都是广东、福建一带的声音。感觉此地的民风大有耕读诗教的气氛。
(民国时期西河场“十”字街图片。金士廉摄)
(此章未完)